禪修

毗缽舍那(內觀)是釋迦摩尼佛陀於兩千五百年前發現的修行方法,其理論依據為根本佛法重的「四念住」(三十七菩提分法之一),從「身體」「感受」「心」和「法」(心所包含之物)四個面向,培育持續及穩固的覺知能力,在實際經驗(而非信仰、感情和想像)的層面上,體驗到「自我」不外是由五個要素(五蘊)所組合而成的現象,其特徵是快速不斷地變化(無常)、不滿足的狀態(苦)和無法自主(無我)。

以這個對實相的了知,「心」將逐漸停止造作「貪、瞋、痴」(三毒)的習性反應。三毒是所有痛苦的根源,解脫痛苦的根本方法,唯有根除內心的貪瞋痴。

在佛教的修行系統中,內觀是屬於三學中最後的「慧學」,前兩學分別是戒學(道德生活之準則)、和定學(專注力的培養)。慧的音譯為般若,是對實相的正確了解,事實上,內觀修習的每個階段,就是以獲得更深湛的智慧做為里程碑(見十六觀智),更深的智慧,能滅除更幽微的煩惱,從這個意義而言,佛教修行可以視為自我淨化的過程(七清淨),其最終目標是完全的淨化,從所有的痛苦、感官的束縛中解脫出來,即所謂的涅槃。

初學禪修者請看這裡

有興趣參加集體禪修的賢友請點擊這裡